78岁海外旅居老人吞咽困难 一年多没吃口热乎饭
78岁的张奶奶(化名)退休后
跟着儿女旅居美国
本是衣食无忧
不想两年前患上了个怪病
时不时吞咽困难
后来慢慢严重
一口饭都吃不下
不得已做了小肠造瘘
接了个“外挂”
靠一根管子
往肚子里灌营养液维持
一年下来竟瘦75斤
这一年多,张奶奶苦不堪言,发病的时候,烦躁、失眠、流口水,全身难受,严重时还会将吃进去的东西呕吐出来。以往,症状持续一两天后就可恢复正常。但没过几天后就会再次出现吞咽困难,啥都吞不下去。反复发作—缓解—发作,随着时间推移,张奶奶的症状逐渐加重,吞咽困难发作持续时间延长,缓解期缩短。到后来,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存在吞咽困难、不能经口进食或饮水,体重明显下降。短短一年内就瘦了75斤。
张奶奶身处国外,在国外医院做了PET-CT、食道检查等系统评估后,没有发现胃肠道肿瘤、炎症等能导致吞咽困难的疾病。因为张奶奶吞咽困难严重影响进食和营养,国外医疗团队不得已给她做了“小肠造瘘”以维持肠内营养。
就这样在痛苦中生活了一年多,张奶奶因为身体原因与留在美国的子女告别,回到深圳,回到熟悉的莲花山下。在深圳工作的女儿,多方打听后带张奶奶来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住院治疗,先后做了喉镜、胃镜等检查,没有发现咽喉、食道占位病变。
这说明张奶奶并非因为咽喉、食管的病变导致的吞咽困难。有人提议,不妨请神经内科陶教授会诊看看~
中大八院神经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陶恩祥教授从事神经病学临床工作近40年,在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治上颇有造诣。曾参与主编的《帕金森病》(1997年出版)是国内第一本帕金森病学的专著,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曾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原卫生部科技成果进步奖一等奖等。
陶恩祥教授详细询问张奶奶的病情,考虑患者有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症状呈间歇性发作而非固定持续存在,查体未见言语含糊、软腭抬举异常、咽反射异常等球麻痹体征,胃肠道系统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于是大胆推断患者可能患有“ 功能性吞咽障碍”(功能性咽喉肌痉挛)。
给予心理辅导、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等积极治疗后,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明显较前改善。
一周后,张奶奶便可以自如进食、进水,就像以前健康的时候一样。稳定一段时间后,张奶奶基本恢复了饮食正常,没有再次出现吞咽困难。
▲正常进食的张奶奶
“这样的结果也反映了我们的诊断考虑是正确的”,在床边查房时,陶恩祥一边翻看病历一边耐心地告诉一旁认真记录的年轻的见习医生、实习生。
▲陶恩祥教授(右一)查房
陶恩祥教授提醒科室年轻的医生们,当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的时候,要首先排查咽喉、食道的解剖位置的病变,完善胃镜、咽喉镜、影像学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要考虑神经系统的疾病,要排查双侧大脑半球病变或脑干病变导致的球麻。如果经过多学科系统性排查,仍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存在的话,需要考虑是否为“躯体化障碍”。
所谓的“躯体化障碍”,是一类精神障碍疾病,该病表现为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罹患该系列疾病后,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找到了病根,吃上药就好了,这会儿精神状态也好,心情也好,昨晚还吃了不少烤鸭呢!”不久前,张奶奶回到医院复诊,候诊的时候忍不住跟旁边的年轻病友分享喜悦。
那天,她穿着紫色针织开衫,配着黑色双肩书包,精心打理了发型,还做了漂亮的美甲,走过的护士们惊叹,“完全看不出来已是古稀之年!”
素材提供:神经内科 林淡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