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张慧东课题组发现BaP/BPDE通过上调外泌体中lnc-HZ11含量而抑制新鲜受体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进而引发不明病因流产的新机制

稿件来源:中心实验室 发布日期:2024-05-24

近日,我院张慧东教授团队在环境科学领域著名国际学术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中科院一区top)上发表了题为“BaP/BPDE suppresses human trophoblast cell migration/invasion and induces unexplained miscarriage by up-regulating a novel lnc-HZ11 in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 intercellular study”的原创性实验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发现了BPDE通过上调外泌体中新lnc-HZ11的表达水平,进而抑制EGR1/NF-κB/CXCL12通路和新鲜受体滋养层细胞迁移/侵袭而引发不明病因流产的新机制。

image-20240524211202-1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内分泌干扰物,其长期且广泛存在于环境中,易于接触且不可避免。苯并[a]芘(BaP)是PAHs的典型代表,其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是苯并[a]芘-7,8-二氢二氧-9,10-环氧化物(BPDE)。BaP及BPDE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前期实验室多项研究表明BaP/BPDE暴露与不明病因流产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因此,揭示BaP或BPDE如何引发不明病因流产及其中潜在的分子机制对于保护女性妊娠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采用细胞模型、临床样本和动物模型,发现BPDE暴露上调新lnc-HZ11的表达水平,进而抑制EGR1/NF-κB/CXCL12通路和滋养层细胞迁移/侵袭。同时细胞间研究也表明,BPDE暴露导致供体细胞释放更多的EV-HZ11(外泌体中的lnc-HZ11),通过外泌体途径将lnc-HZ11转移至新鲜受体滋养层细胞中,进一步抑制EGR1/NF-κB/CXCL12通路以及受体细胞的迁移/侵袭功能。同时动物模型实验显示,通过外泌体EV-AS-Hz11途径敲低lnc-Hz11有效缓解了BaP暴露引发的小鼠流产。本研究不仅发现了BaP/BPDE上调EV-HZ11而抑制滋养层细胞迁移/侵袭而引发不明病因流产的细胞间分子机制,也为EV-HZ11治疗不明原因流产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方法。

 

image-20240524211259-2

博士研究生米辰炀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郭庚教授和张慧东教授为该论文的并列通讯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

本论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粤深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项目、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面上项目、福田区卫生公益性科研项目和我院优秀医学创新人才项目等基金的资助。

通讯作者简介:

张慧东教授曾入选/获得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2014)、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5)、辽宁省科技奖励一等奖(2015)、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20)等。围绕环境和女性生殖健康主题,长期探索环境因素引发不明病因流产的新途径和新机制,并探索相应的干预措施,在面上(3项)、优青、科技部重点专项等24项基金的资助下,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Adv Sci (2024)、Nucleic Acids Res (2018, 2020)Autophagy (2024)Redox Biology (2024)Environ Health Persp (2023)、Part Fibre Toxicol (2024)、ACS Nano (2024)、Environ Int (2023, 2024)、J Hazard Mater (2024, 2023)、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Sci Total Environ (2021)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74篇。

团队提供教授前(博后)和博士前(科研助理)培训岗位,联系邮箱:zhanghd29@mail.sysu.edu.cn

 

中心实验室/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