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高端访谈】中大八院院长沈慧勇:打造“顶天立地”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新样板
急救车上,病人的电子病历、生命体征、全真画面早已实时回传到急救中心,专科医护人员提前“候场”;会诊时,医生通过高速、稳定的远程视频,随时随地开展诊疗指导;在病房里,护士可登录智能药柜按支取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如今,这些便捷、智能、快速的5G应用场景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正加速实现。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简称中大八院),中山大学唯一一家坐落于深圳市中心城区(福田区)的直属附属医院,由中山大学与福田区政府共建。移交中山大学之后,尤其是近2年来,中大八院飞速发展,成为深圳医疗卫生领域的一匹“黑马”,不仅在医疗、教学、科研、服务等诸多方面均呈现出长足发展的可喜变化,在深圳市公立医院率先实施5G医疗应用服务,更在应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展现出“中流砥柱”的重要担当,擦亮了中山大学的金字招牌。
近日,中大八院院长沈慧勇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目前中大八院正聚焦“建高地”、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专科学科建设体系,同时“强基层”、着力推动全专融合的分级诊疗体系,进而构建“医院强,社康活,上下连,信息通”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样板,着力打造一张深圳卫生健康的靓丽名片。
教学相长 医疗水平大幅提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再攀新高
2019年7月,中大八院新大楼正式启用,室内一床一窗宽敞明亮,室外空中垂直绿化,典雅别致,3.0T MRI、移动式O形臂X射线机等一系列中八“重器”的投入使用让该院设施条件跻身深圳前列。,中山大学按照“双一流”建设部署,“举全学校之力、聚各附院之贤”重磅打造附属第八医院,将医院作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重要组成部分迅速推进。沈慧勇告诉记者,近两年来,中大八院在医疗水平、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首先是医疗水平提升了,有能力诊治更多疑难杂症,市民可以不出深圳看大病了。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门诊量下降,但另一方面住院病人,尤其是三四级复杂手术的病人依然增多了。据统计,今年第三季度中大八院收治的病人同比去年增长了51%,其中最能体现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手术量较2016年增长近40%,三四级手术较2016年增长24.03%。这说明医院的医疗水平是有大幅度提高的。
第二个变化是“中大八院真真正正成为了一个教学医院”。据介绍,区校共建后,中大八院成为中山大学的附属教学医院,通过制定管理制度,逐步规范医院教学管理,教学工作从无到有。至今,中大八院共招收研究生191人(硕128,博63)。2019年6月26日,该院培养出的第一位中山大学硕士毕业。如今,中大八院已初步完成教学组织体系的建立,成立了14个教研室。“教学医院对医院的发展非常重要,很多高端的人才都是因为教学医院才过来的”沈慧勇说,所谓“教学相长”,正是一批批实习生进入临床,整个医生教师队伍也不断的规范化。当临床教学素质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水平肯定也会提高。
第三个变化是科研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医疗界是含金量最高的一个评估项目。2019年中大八院一举拿下1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020年度中大八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再攀新高,合计立项13项,立项数位列深圳市医疗卫生系统第三。
应对疫情防控勇写“中大担当”
精准高效 屡创“深圳速度”
中大八院的第四个变化是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在今年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大八院更是展现出了“中流砥柱”的责任与担当。深圳市福田区委副书记、区长黄伟如此评价中大八院防控工作:“你们是福田医疗系统的一面旗帜。疫情发生以来,你们是全区抗疫的最前沿,也是医疗救治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党委政府决策的‘智囊团’,以及全区疫情防控的‘人才库’”。
2020年1月15日,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抗“疫”史上一个无法忽略的时间节点。这天上午,国家卫健委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通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肺炎的现有病例表现。作为曾经参与指挥过2003年“非典”战役的医院管理者,沈慧勇敏锐地意识到“非同寻常”。当天下午,医院便召开党政联席会,成立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小组,开始进行各种抗疫准备:采购防护物资,专业知识培训全员覆盖,发热门诊启动24小时值班制及每天诊疗情况日报制......
1月25日下午,中大八院党政领导班子再次作出一个不同寻常的决策:将1号楼逐层腾空,备做隔离留观病区。面对不解和疑惑,沈慧勇说:“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其中,血液内科全员雷厉风行,3小时内完成搬迁,成为第一个为抗疫而搬迁的科室。而就在当晚,一场“大考”便不期而至:在某趟高铁上与一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过的数十位乘客被数台大巴载至医院,接受隔离留观。随后,中大八院1号楼全部清空,改作隔离留观病区。现在,中大八院共设有12个发热留观病区,共计216间留观病房,极大地拓展了收治能力。
在深圳市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大八院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筛查出广东省首例境外输入病例;2月中旬至下旬,该院发热病人留观数量在全省925家医疗机构中名列第一;精准高效,创造 “深圳速度 ”,累计核酸检测超过15万例;基层ACT防控模式(侨香社康)获世卫点赞,荣获先进集体……沈慧勇和中大八院检验科吴超主任、感染科何方平主任获得了广东省抗疫先进个人荣誉,中大八院获得广东省抗疫先进集体的荣誉。
5G智慧医院试点推进
医养结合、智能转诊更科学便捷
5G“智慧医疗”便捷、智能的场景得以实现,基础是5G医疗专网。据了解,中大八院作为深圳卫生系统唯一5G试点,以5G卫生专网全覆盖为基础,已率先实现了5G 远程急救、5G 远程会诊、5G 移动诊疗、5G 社康急救指导、5G 智慧病房、5G 家庭病床等医疗场景。同时,覆盖全诊疗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基础医疗设施的建设和智慧医疗应用全面加速,5G医疗行业终端及全场景5G创新应用等研发取得创新性突破。通过 ICU 床旁会诊、远程会诊,让分级诊疗、智能转诊更科学,将可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中大八院还参与了国家卫健委5G健康医疗的行业标准课题研究,成为5G mec标准的起草牵头单位之一。
另外,5G医疗专网还将无缝对接中大八院内网,为全院医疗业务提供安全、便捷的接入和高速访问,医生可在院外通过移动端随时随地接入院内诊疗系统,与院内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实时交互,实现医院内外信息实时共享,打造面向分级诊疗、智慧病房的5G全场景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5G技术以跨系统交互信息平台为依托,可在居民家中实现24小时实时无接触健康指标监测。沈慧勇举例说,比如做了腿部关节手术的患者,只要带上一个腿环,医护人员就可通过社康监测平台实时查看患者体征状况,实现对病情的早发现早干预。“5G,将推动建立医养结合新模式,不仅将改变着普通人的移动互联诊疗体验,也将给健康事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和影响”。
打造深圳骨科领域首个临床转化实验室
医工融合 筑巢引凤 聚焦重大科研成果突破
在沈慧勇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块病人赠送的牌匾,上面写着“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者仁心、医界楷模”。沈慧勇是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也是骨科的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医学会骨科主任委员,他来到中大八院后,也为医院带来了一个骨科的金字招牌。
据了解,目前中大八院骨科已设置了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骨肿瘤科、小儿骨科6个亚专科。“学科的发展必须是亚专科化的,这是一个专科成熟的标志。我们将重点以脊柱外科为龙头,开展临床工作”沈慧勇说。目前,中大八院骨科已经建立了一个市重点实验室,进行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与转化研究,这是深圳市骨科领域首个临床转化实验室。该实验室会联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开展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标准化方案研究及安全有效性评估,努力促使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另外,沈慧勇还告诉记者,医工融合也将是中大八院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中大八院正持续建设以医工融合研究所、中心实验室、生物样本库为支撑的科研中心,积极推进医院中心实验室的空间拓展,位于福田保税区近10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将于明年开放使用。该实验室拟建设中心实验室、干细胞与转化医学中心等,并将以高水平科研团队实现科技创新及重大科研成果突破。同时,也期待通过建设重点医学科研平台筑巢引凤,吸聚高层次人才。
2019年7月,“中山大学名医诊疗中心”在中大八院正式挂牌,首批40余位进驻专家全部来自广州“中山医”系统,这也是中山大学各直属附属医院著名专家在深圳唯一的“集中展示平台”。至今,数十名“中山大学名医”常年来中大八院出诊或手术。“不出深圳,看中山大学名医”由此真正走入深圳人的生活。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中大八院已引进学科带头人25人,双聘专家19人,临床科研骨干45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共计100余项,临床专科学科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近期,又有来自肝胆、产科、中医的三名特聘学科带头人在中大八院正式“上岗”。
全科与专科协同 医疗与预防融合
居民健康将获全方位、全周期保障
中大八院是中山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中唯一一个拥有“院办院管”社康体系的基层医疗集团,下辖23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辖区50余万人口。今年8月26日,中大八院全科医学中心启用。对此,沈慧勇表示,中大八院将由此开启构建“顶天立地促健康”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新篇章。
他告诉记者,中大八院正在推进医院“一体化改革”,总目标中“顶天”,即建设“区域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立地”即建设医院与社康融合发展、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全科与专科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的一体化基层医疗集团。实践路径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基层服务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纽带,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构建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样板,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辖区居民的健康。
未来,中大八院医院在优先发展骨科、心血管内科两个市级重点学科为主体的临床医疗中心的基础上,还将建设临床与科研一体化平台,包括骨关节疾病精准诊治与早期康复中心、泛血管疾病研究中心、精准检验与转化医学中心、急危重症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心、代谢性疾病研究中心等。
广州日报记者 刘畅/文
(2020年11月24日《广州日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