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康中心内涵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发布日期:2012-11-19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基本医疗保障的基层服务机构,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基本卫生服务方式,是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我院社区卫生服务正朝着管理制度化、信息网络化、质量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一支具有热爱社区卫生服务,勇于奉献精神和服务技能的卫生技术队伍。但目前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发挥仍受到人力资源、技术水平、管理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社康中心内涵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是打造社康品牌的重要基础。

  1、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1.1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区居民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率、满意率、利用率逐年上升。

  社区卫生服务立足于社区,服务于居民,为弱势人群提供优质服务,极大地增强了居民对社区卫生人员的认同感,通过提供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了解、接受、认可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2 廉价、方便,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基本的医疗需求。

  廉价、方便,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基本的医疗,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用房不足、人员紧缺、设备简陋,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就医环境均不尽人意,远远满足不了患者医疗健康需求的增长。

  1.3 高度关注弱势人群健康,有力推进了预防保健工作。

  1.4 人才紧缺,医疗设备简陋及人员配套不到位,严重阻碍社区卫生发展。

  人才不稳定、流动性大、医疗设备简陋及人员配套不到位、缺乏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导致业务开展困难,严重阻碍社区卫生发展。 学历层次、总体素质不高。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软件建设的标准,需要有优秀人才充实到预防保健、全科诊疗、信息管理和监督等队伍中。目前虽有大部分医生参加了全科医生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的影响,高素质的全科医师还是相当缺少。需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的接诊、问诊、体检、医患交往及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性服务等基本技能。

  1.5 物流配送体系不够完善。

  我院21个社康目前固定专为社康用来物资配送车辆只有一台面包车,设有专职司机每天为社康提供后勤保障,如:药品供应、领苗、送消毒物品、收集生化检验标本、一次性物品回收、物品领用等等。但由于我院23个社康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散,一台面包车跑21个社康的话确实困难,在转送标本方面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约在物流配送方面加大投入,进行一体化管理,这大大减轻因人力物力不足导致物流配送工作的难处。

  2.加强社康中心内涵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质优、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根本目标,充分发挥社区卫生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强化内涵建设,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2.1要转变服务理念。

  从过去管病变成管健康,从管病人变成管家庭,做到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

  2.2改变行医模式。

  改变既往的传统的坐堂行医模式变成主动服务。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不再是过去的短暂关系,而是持续性关系。

  2.3在服务内容上下功夫。

  围绕社区主要健康问题进行健康干预,完善六大功能及九大服务包的工作,按居民服务需求力所能及的开展服务项目,以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规范化管理为重点,为社区居民做好公共卫生九大服务包的工作。

  3、多途经加快“守门人”队伍的建设,维系“双向转诊”的正常进行。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和综合、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社康中心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整体素质较低,上级医疗机构对其不信任,造成下转难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要培养一支正规化,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队伍,首先必须提高全科医学的学科地位,加强全科医生的系统培训,改进医学院校基本医学的教育,提供全科医学毕业后的专门培训,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数量较大的全科医生队伍,为全科医生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发挥“守门人”的作用提供必要的条件。加强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医院专家应定期、轮流到各社区医院对疑难病症进行会诊, 实地进行培训、带教,针对社区医生某方面医疗知识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讲课。同时, 选派社区医院的骨干医生到医院见习、进修, 以加快自身技术素质的提高。从而保证了大医院向社区医院转诊后患者的治疗质量不会受到影响。让这些医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和理念,紧跟全科医学发展的步伐。双向转诊可以保证社区患者“无缝式”连续管理,取得患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的“三赢”。社卫生服务机构有了大医院做坚强的后盾,可以用较少的投入使用大医院的仪器,也可以请大医院的医生来会诊和做交流,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能力,通过以上途径来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知名度、影响力,达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医疗水平,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

  4、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绩效管理。

  绩效考评是推进社康中心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提升社康中心绩效、提高社康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没有一个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就没法把社会效益搞上去。有效的绩效考评能够引导员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行为,通过绩效管理让员工意识到自己日常工作与社康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使员工感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并主动做好工作。建议在二级、三级绩效工资分配中,按业务收入、服务人次、公共卫生完成情况等考核指标大胆地拉开距离,打破“大锅饭”现象。激励机制是否完善可以直接影响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社康的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相互相承的,一个经济效益好的社康中心,说明业务量大,服务人数多,这恰恰反映了大家相信这里的医务人员,感觉还比较满意,愿意来这里接受服务,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效果(即满意度)。所以,必须建立完善充分体现知识、劳动和人才价值的激励机制,做到“按劳分配、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绩效,全面提高社康中心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5、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5.1 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服务环节,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的原则。

  5.2 定期组织业务学习,规范门诊病历及处方书写,特别是医保及劳务工处方,做到每张必查。

  5.3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分析、评价,并将存在问题进行反馈、整改。

  5.4 动态掌握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中药费所占比例及每100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出现明显波动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5.5 定时对居民进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调查,通过满意度的调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下沙社康中心 黄晓慧)